健康讲座
褥疮介绍
发布时间:2016-09-11 10:09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皮肤压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通性的问题。
 
  一、引起褥疮的因素:
 
  1.压力因素
 
  (1)垂直压力引起压疮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组织遭受持续性垂直压力,特别在身体骨头粗隆凸出处。如果长期卧床或坐轮椅、夹板内衬垫放置不当、石膏内不平整或有渣屑、局部长时间承受超过正常毛细血管的压迫,均可造成压疮(一般而言皮肤层下的血管可承受的压力约为32mmHg左右,假若超过以上的压力,局部血管便可能扭曲、变形而影响到血流的通过,则有缺血的现象)。
 
  (2)摩擦力摩擦力作用于皮肤,易损害皮肤的角质层。当病人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皮肤可受到床单和轮椅垫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肤被擦伤后受到汗、尿、大便等的浸渍时,易发生压疮。
 
  (3)剪力所谓剪力是一个作用力施于物体上后导致产生一平行反方向的平面滑动,是由摩擦力与垂直压力相加而成。它与体位关系密切,例如平卧抬高床头时身体下滑,皮肤与床铺出现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肤垂直方向的重力,从而导致剪力的产生,引起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压疮。
 
  2.营养状况
 
  全身营养缺乏,肌肉萎缩,受压处缺乏保护,如长期发热及恶病质等。
 
  全身营养障碍,营养摄入不足,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骨隆突处皮肤要承受外界压力和骨隆突处对皮肤的挤压力,受压处缺乏肌肉和脂肪组织的保护,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压疮。
 
  3.皮肤抵抗力降低
 
  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等物理性刺激(如石膏绷带和夹板使用不当、大小便失禁、床单皱褶不平、床上有碎屑等),使皮肤抵抗力降低。
 
  二、褥疮的诊断方法
 
  一般来说,创面周围伴有红、肿、热、痛局部炎症,如果还有化脓、恶臭症状者即可认定为局部感染征兆,伴发热则说明具有全身反应。
 
  1.多见于截瘫、慢性消耗性疾患、大面积烧伤及深度昏迷等长期卧床患者。
 
  2.多发于骶骨、坐骨结节等骨隆突处。
 
  3.在持续受压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溃疡三步曲病理改变。
 
  三、褥疮的常见治疗方法
 
  压疮早期皮肤发红,采取翻身、减压等措施后可好转。当皮肤出现浅表溃烂、溃疡、渗出液多时就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1.药物治疗。
 
  2.物理疗法。
 
  3.中药外用疗法。
 
  4.外科手术。
 
  四、褥疮的护理方法
 
  因为得褥疮的患者大多行动不自如,需要长期的保持一个体位卧床。长时间的体位压迫及维持体位所需的固定器压迫骨隆突处的皮肤,均可引起皮肤潮红、颜色变深,甚至出现小水泡。所以对褥疮患者进行护理,应该先从减小患者受压开始。
 
  勤翻身就是避免患者长期受压的最佳方式。建议患者家属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做一次翻身运动,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疮面和床面之间的接触而继续受压是褥疮最基本的护理方法之一。在翻身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拖、拉、拽等动作,减小对患者的继续受压和摩擦。
 
  除此之外,家属们还要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中医认为,药食的同源,会通过计算每天的正常需要和消耗量来确定的,主要是在以鼻饲来满足基本的热能的基础上,再加入优质的蛋白质,少量脂质饮食,可以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康复。此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尤其是由于脊髓占位病变引起的神经营养不良者,在诊断清楚情况下,建议尽早治疗,以改善神经营养状况。
 
[返回上级]